時 間 |
流 程 |
主講人 / 主持人 |
12:10~12:30 |
報到 |
(餐 敘) |
12:30~12:40 |
致詞 |
黃聖桂 指導長 |
12:40~13:00 |
餐旅衛生與安全 |
李貴宜 老師/餐旅管理學系 |
13:00-13:20 |
聽障兒童英文口語教學 |
郭士行 老師/外國語文學系 |
13:20-13:40 |
台中龍峰國小環境空間修建計畫 |
彭康健 老師/建築學系 |
餐旅系李貴宜老師以102學年度所開設的餐旅衛生與安全課程內容作分享,以銀髮族為對象,與弘道老人基金會在台中市的9個據點為服務場域,讓修課學生分組進行餐旅衛生安全教育的教案設計,透過活動體驗的方式,讓長者與大學生能同時獲得課程知識的吸收與深化。李老師在分享中,特別指出,在服務課程的執行上,授課老師若能與機構有良好的溝通與聯繫,那服務的規劃會更加完善。另外,也要協助學生了解被服務對象特質、背景,並與學生訂定服務學習守則,包括服裝儀容、守時等。
外文系郭士行老師自100學年度至今,以聽障兒童英文口語教學課程進行服務學習活動已累積至少4個學期的經驗,學生於學期間均需接受嚴謹的課堂訓練、教案設計、試教演練等等過程,再於寒暑假進行實際服務。經過二年多的深耕,目前已發展出一套教材、也開始籌備志工隊等。郭老師指出,此門服務學習課程運作順利的關鍵因素是「與服務機構的合作及與機構督導的溝通」,目前合作的承暉聽語中心,機構督導無論在課堂上或服務中,皆能與本校大學生與授課老師維持良好的互動,並互相給予建議與協助,這是此門課程得以延續的主因。
建築系彭康健老師以大二建築實作(二)課程-台中龍峰國小環境空間修建計畫為例作分享,整個計畫約7周,是在「對環境的省思」中所構思出來的概念,引導學生挖掘出那些幾乎是我們平常不會注意到的角落,用「修復」的概念介入,也許是溜滑梯的下方、一道灰色的水泥牆等,同學們需要走進校園,花時間去觀察、訪談、記錄、討論,找出問題,提出構想,反覆辯證,與學校溝通,研發工法,選擇材料與估價,然後親手作工完成作品,這過程是跨領域的學習,學生進入紙上建築不會進入的細部設計,學習到了民眾參與、尋找真實的資源、時間掌握、預算控制、團隊合作,包含從使用者的角度思考、對自我的肯定,了解現實與理想中的差距等。
工設系李俐慧老師在聽完3位老師的分享後,也提出了她的想法:「我們所抱持的專業應要能到社會上去實踐,學設計的學生應該不只是在紙上作業,而是應該與有需要的人能結合在一起…」師培中心陳鶴元老師也在工作坊的尾端分享:「我這學期開了一門服務學習課,學生在服務校內退休老師的過程中,體會到服務必須是長期的、能夠延續的;同時也有學生主動提出是否能夠增加服務的次數等,這些都讓我深刻的感受到學生透過服務而成長。」
(與會老師回饋:工設系李俐慧老師)
(與會老師回饋:師培中心陳鶴元老師)
(與指導長合影)